close

西元802年,伽耶跋摩二世在羅洛士地區登基為王,並建立許多神廟建築,羅洛士遺址群(Roluos Group)成為高棉藝術的開端,是吳哥王朝遺址中最古老的遺址,開創日後吳哥王朝的盛世。

一、巴孔寺

004.JPG

巴孔寺是柬埔寨吳哥古蹟中位於暹粒市西南15公里的一座供奉濕婆神的印度教寺廟。 根據1935年發現的寺碑記載,此寺廟乃是881年吳哥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建立的國寺(當時的國都在羅洛士Rolous)。 巴孔寺原為廢墟,法國遠東學院古蹟維修專家莫里斯·格萊斯從1936年開始修復,經過七年努力到1943年大致修復原貌。 是一座五層的方形金字壇,底層邊長65米,各層的基點原有塔門,最頂層中心矗立一座寶塔。

巴孔廟是眾多吳哥建築中,最早採用沙岩建成的寺廟,也是第一座採用彷「須彌山」設計的建築。它建於公元9世紀,由Indravarman I 在位時所建。他的上任Jayavarman II (是二世不是七世喲)建都於Hariharalaya,位置就是今天的羅洛士,所以巴孔廟和附近的羅蕾寺及神牛寺合稱羅洛士遺蹟。Indravarman I為了奉獻給濕婆神,就在這裏興建了這座寺。

巴孔寺被稱為吳哥窟遺址前身,為最古老的歷史建築,這裡是三個遺址群中保存最完整的,有著美麗的護城河,巴孔寺主廟擁有五層方形椎狀塔造型,塔中一樣是供奉濕婆神,我們爬上頂端享受視覺,真的非常漂亮。

001-1.JPG

002-1.png

五層階層式建築的巴孔寺(Bakong),是當時這個城市(Hariharalaya)的中心。 這是一座王國廟,屬神殿山的建築,象徵了眾神所住的須彌山(Mount Meru),將王權和神權結合在一起。 這裡的規劃表現著印度神話:眾神居住的須彌山是宇宙中心。

002-2.jpg

003.JPG

巴孔寺外的護城河

41313780_2279545745392154_1671349973066711040_n.jpg

入口處還有個七頭Naga神。

001.JPG

古代高棉人信仰濕婆神(Siva),是以最原始的陽具Linga形式來表示。 陽具是以「一根石雕圓柱」代表「神的本質」,陽具直立於女性生殖器「一塊方形凹槽」Yoni基座上。 這種陰陽具Linga-Yoni的組合石雕被供奉於早期的高棉神殿內部,祭司便是在它的周圍舉行宗教儀式。

004-1.png

004-2.JPG

通往寶塔的階梯陡峭,共有五層。

004-3.JPG

頂層15公尺高的頂塔,屬於吳哥時期12世紀時的建築風格,與原始建築羅洛士時期的年代相隔了300年,學者推測很可能是由耶輸跋摩二世後來加上去的。頂塔上有典型吳哥形式建物的三角門楣,四方位門楣上的雕刻,皆是印度神話中的故事。

004a.JPG

005.JPG

006.JPG

007.JPG

008.JPG

009.JPG

010.JPG

010-1.JPG

巴孔寺外有一現代的佛寺

010-2.JPG

011.JPG

012.JPG

013.JPG

014.JPG

015.JPG

磚塔

016.JPG

歷經逾千年雨水侵蝕的石刻難免出現剝落

影像 3.png

雖然巴孔寺的歷史悠久,但是它卻是保存得頗完整的建築,至少台基及塔樓結構都算完整,已經看不到滿地堆滿巨石的景況。這裏還有一個特色,首先寺裏有著不同的動物雕塑︰在寺的北面有一座牛蹲在寺前,牠是濕婆的座騎Nandi;在樓梯兩旁有石獅鎮守入口;在最底三層的四個角落,還有石象壓場(可惜石象的長鼻全都斷掉了)。

018.png

建於西元881年的巴孔寺,是吳哥遺址中第一座多層式的神殿山,也是第一座用砂岩石塊代替紅磚的寺廟,頂端舍利塔仍然保留傳統磚造的形式,因此意義非凡。

二、比列科寺(聖牛廟 Preah Ko)

019.JPG
比列科寺(聖牛廟)之名來自於3座主建築前的神牛南迪像,在吳哥遺址中的所有南迪都面向寺廟內,因為牠永遠等待主人濕婆的使喚。 聖牛廟由因陀羅跋摩一世( Indravarman I)建於879年。形制為2層圍牆,外圍以紅土岩砌成圍牆,外有護城河長寬各約400和500公尺。第1、2圍間有藏經閣,只不過現在第1層圍牆幾乎完全看不見了。第1圍內為祭祀聖地,有6座主塔磚造塔廟分2排在同一平台上,祭祀闍耶跋摩二世的祖先們。前排最中央座最高是獻給其祖父,也是吳哥帝國的開國君王闍耶跋摩二世( Jayavarman II),北側塔廟則是獻給其外祖父,南座給其父親;後排塔廟規模較小,分別獻給前述祖先的妻子。塔廟內原立有神像,而非代表濕婆神的林迦,這在吳哥地區十分少見,只不過現已蕩然無存。至於第1圍以外的其它區域,可能是皇宮所在地。 聖牛廟以磚為建材,外敷灰泥,並在灰泥上雕刻。外層的灰泥是以黏土加上細砂、椰糖、檸檬和水所和成的,黏合度很高,也很容易雕鑿,目前尚留有多座淺浮雕和門楣,經過千年風化依然細緻動人。門框和守護神所站立的神龕則採用砂岩,前3座外牆上雕飾著男守護神,後3座則是女守護神。

影像 20.png

020.JPG

前面兩座損壞的程度相當嚴重。

021.JPG

022.JPG

濕婆的座騎Nandi蹲在門口,隨時恭迎主人。

023.JPG

024.JPG

025.JPG

▲裝飾用的假門

026.JPG

027.JPG

跟濕婆的座騎拍個照!😁

三、羅蕾寺(Lolei)

001.JPG

羅蕾寺(Lolei)建於西元893年是國王印德拉巴爾曼一世(Indra VarmanⅠ)所建,作為紀念父母(加亞巴爾曼二世(Jayavarman II)及其王后)的寺廟,由四座煉瓦所建的祠堂組成的。 此座神殿原是位於吳哥東南15公里處Indratataka蓄水池的中央,亦是一座島廟!東側兩塔角落神龕裡為男性門神,西側兩塔為女性,東北神龕塔的東側門楣上為天神Indra騎著三頭象Airavata,並有海怪Makara由口中吐出三頭蛇怪Naga。

羅蕾寺最特別的就是五個主塔是周圍四個大塔,中間主塔超小。早期(西元九世紀時)羅蕾寺是蓋在島嶼上的,但如今島嶼周圍的湖泊已經乾涸,所以我們就不需要乘船來看這個塔啦。當時這裡的湖水也是用來灌溉農田的。

002.JPG

003.JPG

周圍四個塔,其中有兩個比較完整,上面的石雕有的也保持得很好。

004.jpg

羅蕾寺門楣上的敷泥雕刻。

003-1.JPG

據說紅磚門是用棕糖、石灰、糯米漿黏合的,竟然可以從西元802年一直矗立到現在,真令人稱奇!

005.JPG

羅蕾寺的周圍也有一間現代的寺廟。

006.JPG

007.JPG

008.JPG

建於西元893年的羅蕾寺,是國王為紀念父母,由四座煉瓦所建的祠堂所組成的,為吳哥窟遺址的前身,更是柬埔寨最古老的建築。此遺址由法國主導,為了設法保留遺址原貌,學者們對於建築細節無不費心研究,如黏合每塊磚頭以棕糖、石灰和糯米漿混合而成,還有部分神廟的石塊一一被編號拆下,準備在電腦的輔助之下,重新建造。
 
至此,大吳哥城古蹟全部參觀完了,明天一大早 05:00就要去小吳哥看日出啦!
 
 
旅遊日期:2018-09-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ssieの旅遊記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