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1155.JPG

睽違了七年,保安宮文化季熱鬧滾滾、精彩萬分的藝陣表演,我又跑到現場大飽眼福了!👏
 
保生文化祭今年邁入第30年,重頭戲即是農曆3月14日(5月3日)保生大帝聖誕前夕的民俗藝陣表演及「放火獅」。放火獅是保生文化祭最為人所矚目的活動,為保生文化祭掀起最高潮,結合蜂炮氣勢與傳統手工紙紮藝術,在21響禮炮後,數以萬計的蜂炮自火獅中直衝雲霄,炮聲震耳欲聾、火光四射宛如白晝,象徵著辟邪除疫,更讓信眾重溫台灣舊時廟會的歡慶氣氛。
 
342726479_788791472742495_2968022154861197539_n.jpg
保安宮為了推廣傳統道教廟會文化,每年均邀請台灣各地民俗藝陣出陣演出,讓原本宗教性質濃厚的陣頭,更能融入眾多藝術特色,讓社會大眾更能認識傳統藝陣文化。保生文化祭將傳統官將與現代街舞結合一起,象徵保安宮致力傳承傳統廟會習俗,並且與時俱進融入新興元素,呈現出傳統廟會親民、熱鬧的氛圍。

342670293_1273105486637904_3236913071540758219_n.jpg
藝陣是廟會活動的精髓之一,保安宮期盼透過官將街舞的創新,讓大家更多認識傳統民俗文化的多元豐富。今年共襄盛舉的共有七個團體 :   包括本地的大龍國小大鼓隊和蘭州國中管樂隊、台南元和宮什家將、台南東方藝術團、台南大學、台灣藝術學院、台南成功武館。

IMG_1054.JPG

首先由本地子弟兵,就在保安宮隔壁的「大龍國小」的大鼓表演,小朋友很認真賣力的擊鼓,有模有樣的水準還算不錯。

IMG_1048.JPG

IMG_1051.JPG

IMG_1053.JPG

緊接著就是令眾人引頸期盼,由傳承逾百年的台南市北區元和宮白龍庵如意增壽堂什家將出陣......

IMG_1068.JPG

臺南元和宮白龍庵,全稱臺南大銃街元和宮全臺白龍庵,位於臺南市北區,主祀保生大帝與五福大帝。該宮舊稱水仔尾真人廟,後改稱大銃街元和宮,白龍庵毀於日治時期後,部分文物與神像安置到元和宮內,所以後來宮名才又加上「白龍庵」。白龍庵如意增壽堂什家將是臺灣最早的家將團,其陣法曾流傳至屏東東港共善堂與嘉義古桃城拱吉堂等地。

IMG_1074.JPG

過去五福大帝底下各有一家將團,張部顯靈公十將、鍾部應靈公八將、劉部宣靈公八將、史部揚靈公六將、趙部振靈公八將,但今只剩張公爺的如意增壽堂什家將。其完整配置分別是甘柳謝范四大將軍、春夏秋冬四季大神,以及文差、武差、文判、武判、什役所組成。該堂仍保有1903年時的出團照片。

IMG_1075.JPG

如意增壽堂什家將曾獲得教育部頒發薪傳獎,但後來教練陳欽明認為臺灣的廟會、家將文化變質,所以停止家將團活動也不收徒。直到2015年經過臺南市政府與北區區公所兩年來的拜訪下,才同意收徒並配合文化局協助保存什家將的文化資產。

IMG_1087.JPG

目前家將類的神將團體有許多種,主要以「八家將」與「什家將」為主。「八家將」雖名「八家」,實際上成員頗不一致,有四人或六人成陣,八人、十人、十二人成陣,演變至今甚至十六人、三十二人成陣的都有。所以有些團不稱「八家將」,而稱「什家將」,更有改稱為「家將團」,以含蓋所有的陣團。不過,民間習慣上還是都稱作「八家將」,主要是因為其「主角」仍以八個角色為主。

IMG_1096.JPG

家將最早從台南的白龍庵與西來庵傳衍至各地,形成許多派別。由於種種因素,各地的家將從臉譜、陣法、成員排列方式、成員名諱、裝扮、服色等,都有不少差異。但是,其職司功能,最主要是在捉妖除魔、安慰人心,這一點倒是從古到今都相當一致。

IMG_1103.JPG

所謂「八家將」基本的成員是指甘、柳、范、謝四爺合稱「四將」;春、夏、秋、冬四神併稱「四季神」,加起來合稱「八將」,而組織結構較為嚴密完整的為十三人陣,其成員為:(1)什役(刑具爺)(2)文差(3)武差(4)甘爺(5)柳爺(6)大(謝)爺(7)二(范)爺(8)春大神(9)夏大神(10)秋大神(11)冬大神(12)文判(13)武判。他們的發令程序大致是:主神下令─文差接令─武差傳令─范謝捉拿─甘柳刑罰─四神拷問─文判錄供─武判押犯。

IMG_1125.JPG

什家將的裝扮大致是頭戴盔帽,身穿戲袍(外手在肩上,內手在腋下),腳著草鞋(套襪﹑繫鈴),外手執扇(黑﹑白﹑紅﹑花皆有)﹑內手拿法器,再配上一個五頻六色的大花臉(事實上臉譜的畫法有典故和儀制定規),這就是他們常見的模樣。操演之前的家將,都需先行畫上臉譜,即所謂「開面」,開面之後就不可以吃葷,也不能隨意交談﹑說笑,以免遭神譴。當陣勢排開以後,也就是操演開始,所有成員都搖頭晃腦﹑瞠目怒視,左右擺動、威風凜凜。這時特別忌諱「閒雜人等」亂竄接近,尤其更嚴禁婦女從中穿過。

IMG_1129.JPG

實際上什家將操演的主要內容是擒拿罪犯,因此有攻擊有圍捕,行進時必走「虎步」(即八字步),擺動雙臂和法器,以製造威勢、壯大陣容,產生鎮嚇之功;法器包括:令牌、魚枷、蛇棒、戒棍、火盆、木桶、鋸刀、法扇、黑旗、瓜錘等;至於圍捕陣法則有「踏四門」、「走七星」和「八卦陣」等。

IMG_1142.JPG

白龍庵如意增壽堂(堂號)的家將共十二人,包含最前方的抬刑具者共十三人。(維基百科)

IMG_1149.JPG

白龍庵如意增壽堂什家將有近120年的歷史,是全台家將團始祖,非屬職業陣頭,依例原本每3年才能看到1次,這次受保安宮之邀演出,大家才有機會目睹,廟方以神明出巡般的最高規格全員出動,吸引藝陣迷搶拍!

IMG_1155.JPG

生平第一次觀賞到"什家將",也是頭一回聽到這個名稱,真是大開眼界。

IMG_1163.JPG

IMG_1177.JPG

IMG_1178.JPG

IMG_1181.JPG

IMG_1193.JPG

IMG_1197.JPG

抓妖除魔結束,廟方獻上清酒,以答謝將官們辛苦辦案的儀式。

IMG_1217.JPG

緊接著是由「台灣藝術學院」學生表演的「扮仙」。

IMG_1230.JPG

所謂的「扮仙」顧名思義就是演員扮演天上神仙,向神明祈求賜福。扮仙戲是民間演劇活動中的開場戲,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台灣民間無論任何劇種在正戲上演之前,一定先扮仙為信徒祈福,然後再表演正式戲文。

IMG_1234.JPG

傳統戲劇外台演出除非是由政府主辦之藝文活動或商業性質之促銷活動,否則一律要表演扮仙戲,但即使是純粹藝文活動或促銷活動,假如在廟口表演,也不能免俗必須先扮仙再演出正式戲劇。

IMG_1219.JPG

扮仙戲都是一些情節簡單、內容單調的短劇,演出時間通常在二十分至三十分鐘之間。它的藝術性不高但宗教儀式性極強,扮仙主要目的是向神明祝賀、祈福,而非供人觀賞。

IMG_1236.JPG

扮仙戲的內容是神仙戲和人間戲兩部分組成。神仙戲的劇情大都是描述某神明壽誕,而三仙、八仙、天官或各星君連袂前往祝賀的故事。人間戲則是演出人世間的吉祥故事,劇情都是敘述歷史人物功成名就、封官晉爵的內容。

IMG_1265.JPG

IMG_1323.JPG

看不懂沒關係,看起來就整個場子熱鬧滾滾,眼花撩亂的,還是很有趣......

IMG_1337.JPG

IMG_1348.JPG

IMG_1359.JPG

「蘭州國中」的管樂隊

IMG_1360.JPG

IMG_1361.JPG

再來是由「台南東方藝術團」所表演的 蓮花心   慶祝保生大帝聖誕,精彩的舞藝獲得現場觀眾滿滿的掌聲。

342227404_1616329018848843_3476991899979996527_n.jpg

342597772_735137248392117_4523106550776286156_n.jpg

IMG_1376.JPG

IMG_1378.JPG

IMG_1382.JPG

IMG_1386.JPG

IMG_1393.JPG

341933498_961946011654643_2659838817961351619_n.jpg

「台南大學」宋江陣社團表演的宋江陣也是非常好看。

341975705_207398692074078_1545135748021314798_n.jpg

在廟會的文武陣頭中,宋江陣是表演人數最多、陣數較多,表演時間最長,同時具有濃厚宗教性格,有時被當成神明座前護衛團,可除厄驅煞,是各香科及廟中最具代表性的陣頭之一。 宋江陣的源流雖有多種傳說,比較普遍的記法為源自水滸傳、少林武學實拳派的一支、源自戚繼光鴛鴦陣。

341977440_596791739074713_5370243530110119739_n.jpg

另有說法是源自鄭成功的藤牌兵、中國福建漳泉地方自衛武力團練及清末臺南府城義民旗,學界比較同意係師法戚繼光的「鴛鴦陣」蛻變衍化而來,名稱則顯然由水滸傳而來。因名為「宋江陣」,故與水滸傳108人物的神化有關,目的在於模仿36天罡72地煞的驅邪保安功能,藉以強化陣頭的正統性與宗教意義;清領中期之後,因治安紊亂,復與各地練武強身的團練結合,一方面是自衛組織,另一方面則成為迎神賽會的陣頭。(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341994007_626052012355868_863333396434138719_n.jpg

舞龍舞獅也是廟會慶典的基本款。

342326097_195873506635955_1523799082057927744_n.jpg

342387149_626158589364423_3368465719400620309_n.jpg

同學們都很熱情、賣力的表演,其實滿好看的,現場觀眾也感染到了那股熱鬧氣氛。

342099697_728137222380245_823607664310437850_n.jpg

宋江陣是一種武術性質藝陣,大都流傳在嘉南平原以南的農村社會,其中臺南、高雄兩個市最多,在彰化縣也有少數藝陣。它通常都附著於廟寺,成為神佛駕前表演藝陣,所以傳統宋江陣的宗教意味甚為濃厚,演練之時兵器都貼有「神符」,據說可以防範表演中誤傷同伴外,同時也具有開路解災厄、驅邪祭煞的功能。

342369160_1415391912596710_5162734915984347153_n.jpg

農閒時練拳健身、保鄉里,神誕賽會時出陣護神、驅邪保安,進而團結鄉里,向外彰顯武功。

342376401_208135455306989_523255736836535539_n.jpg

「宋江陣的陣形,傳係出自水滸傳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陣。有頭手一人在中心指揮,另有三十多人,分成兩隊各十八圍作雙重,然後外圍列向左邊,內圍列向右邊交互打進。此時嗚鑼打鼓助其打勢。其所持兵器有藤牌八面、躂仔、單刀、雙刀各四支、鉤四支、叉三擬、齊眉棒二支、雙斧二支等。」

342501353_1240355923252912_1455226119524132949_n.jpg

宋江陣的頭旗:是領導指揮的中心,不但要引領全隊,還要帶動全隊的士氣,進攻時,頭旗在全隊的正中心,被包圍時,頭旗決不可以被拿走。

342602325_1658257454603091_2007827991717666219_n.jpg

344291025_1280620539536801_9015313843661405358_n.jpg

343615114_265313732516994_7892176572564190177_n.jpg

342832533_538175788270338_5611320908931137289_n.jpg

這一頭是廣東獅,廣東獅原稱「瑞獅」,後因「瑞」與「睡」之廣東發音相同,才改為「醒獅」,因起源於廣東,且以廣東最流行,所以一般人都習慣稱作「廣東獅」。

344297900_3457168607933725_8058558241285237969_n (2).jpg

好熱鬧啊!😆

344781809_1038233864229676_3933623753391405903_n.jpg

342081116_216031974500921_4520026149417381723_n.jpg

接著再由「東方藝術團」表演傳統雜技 - 跳鼓陣。

341972469_254126570505976_8925004467660554460_n.jpg

跳鼓陣是臺灣民間最具活力與動感的一種陣頭,流行區域主要在雲嘉南還有高屏一帶,由於農村生活與廟會活動的影響,使得跳鼓陣蓬勃發展,許多職業陣頭開始進入廟會活動進行表演,同時,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欣賞,他們所表演的跳鼓陣往往會加入許多特技內容,例如仰腰點煙、倒吊咬錢…等。跳鼓,因活動時有一人胸前扎著鼓,且以扎鼓者為活動中心,隊形變化萬千,花樣百出,故稱為跳鼓。

342039652_246593164697704_3168417491194493283_n.jpg

跳鼓隊的組成,一組之人數通常為八人,一人撐隊旗,四人打鑼,二人撐涼傘,一人胸前扎鼓,如要使得陣式更好看或場面更壯觀,則可多設幾組,至五、六十人皆可。跳鼓陣的表演,一般偏重在隊形的變化。

342258163_909648880314934_7652647970584190525_n.jpg

跳鼓陣表演道具有隊旗、大鼓、涼傘和鑼等四種,主要分佈在臺南市及高雄市,北部不多見。

342333560_1428123287940197_3264073640200137319_n.jpg

342375213_787978285850157_2560025947664277548_n.jpg

活潑又熱鬧滾滾的氣氛,讓人心情也跟著嗨起來了。

342509653_120844930965916_5896759365829059078_n.jpg

342682884_758921982537837_1460148452123799281_n.jpg

344121133_793422088800335_8393506486658680607_n.jpg

344287835_944804593382500_4374037210511255015_n.jpg

341970845_279447481095536_4038385378133603742_n.jpg

最後壓軸的則是由台南永康來的「成功武館」表演宋江陣。

342099691_254663316928568_4596672744325594868_n.jpg

342368540_780576370146134_7253390798860267101_n.jpg

342517108_132506116477483_1556349905885043791_n.jpg

342522864_210582425017362_4866438774544327402_n.jpg

342636324_243414111689318_1439795552372058458_n.jpg

342727435_786228476362998_5486534576528305693_n.jpg

343681895_624197059572977_7217128156550688331_n.jpg

344304722_750050593285460_1688134732791269068_n.jpg

343983160_932240964651830_8414121630413119849_n.jpg

341960264_737780141365422_3185345029640183792_n.jpg

除了精采陣頭表演,晚間還舉行一場光采奪目的「施放火獅」活動,數以千計的成堆蜂炮隨著點燃引信而一一衝上天際、照亮整個夜空,炫麗壯觀的熱鬧場面不輸給遠近馳名的台南鹽水蜂炮。

放火獅是百年前煙火表演的第一品牌,火獅出自臺北市政府登錄的傳統糊紙藝師李清榮之手,以紙作成的火獅,造型雄壯、靈活,是精緻的傳統手工藝作品,火獅內填裝蜂炮,同時與煙火齊放,層出不窮的霹靂火光騰空而起沖入夜空,火獅隨著蜂炮燃燒,寓意瘟疫與所有的不祥也隨之消散,「放火獅」在國曆5月3日傍晚於保安宮廟埕舉行,為保生文化祭活動掀起最高潮。

342239465_6128933210561375_1992234860507671458_n.jpg

7:00準時「放火獅」 活動進入最高潮,有經驗的都會準備口罩與帽子,在一陣鞭炮與煙霧瀰漫中既要躲鞭炮屑屑又想看整個震撼場面又要搶鏡頭,目不暇給的真的是忙壞了眼睛........

342378390_1251912302128631_2097527793947961215_n.jpg

342582633_578620974362887_5310085751884412792_n.jpg

有在現場真的才能體驗萬炮齊發的那種震撼,好過癮喔。

341996255_251025844121207_2054654319502364920_n.jpg

341996625_5857389831056139_5925229037978289653_n.jpg

每次去保安宮都會到主殿側牆欣賞壁畫,有「虎勞關三英戰呂布」描述呂布以一敵三的英勇事蹟,這是「三國演義」中的虛構戰役。也有「朱仙鎮陸文龍戰八大鎚」。陸文龍是《說岳全傳》中的人物,岳飛在朱仙鎮遭遇金兀朮義子陸文龍,被打得無招架之,後由王佐自砍一臂進入敵營,策動陸文龍反金歸宋的歷史故事,還有「花木蘭代父從軍」,以及八仙大鬧東海等,都蠻有意思的,下次如果有去時不妨也欣賞一下。

342381942_2192903494231148_3146037215989153740_n.jpg

342757472_2192833791105164_2238591891098211337_n.jpg

「藝陣」是藝閣與陣頭的合稱,為民俗廟會活動不可或缺的表演。
「藝閣」或名「詩意閣」、「花車」,其型製以車裝閣,上面安排民間傳說故事之人物;「陣頭」乃指民俗表演團體,分為宗教、音樂、趣味與小戲等類型。
每當廟會慶典時,除了廟宇本身恭請神駕遶境出巡外,各祭祀團體或信徒亦多會邀請藝陣共襄盛舉,助陣表演。它除了酬神的意義外,也有暗地較勁的意味,許多風俗民情因而被保留下來。

拍攝日期:2023 - 05 - 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ssieの旅遊記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