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冰河時期而存活至今的孑遺植物 - 臺灣油杉,在臺灣分布數量極少,僅在北部坪林一帶和南部大武山區,於400-700公尺的稜線或山坡上,發現有天然植群,呈不連續破碎分佈於台灣南北兩端。
這是植物園的台灣油杉,就在荷花池平台旁,樹下立了一個「臺灣油杉」標示牌,十分明顯。
只是,許多人都只注視池裡亭亭玉立的荷花,不太會去注意這棵珍稀植物。
台灣油杉,是松科常綠喬木,樹高可達35公尺,胸圍直徑2~2.5公尺。毬花圓柱狀,簇生於枝端,毬果單生,呈長橢圓柱狀直立,種子成熟後,隨風散布,到開闊的地面長成新苗。
生長速度十分緩慢,材質緻密、紋理漂亮,是良好的建築材料;樹幹受傷時,會流出像油的汁液,故稱為「油杉」。
台灣油杉因遠自冰河時期即已存在,故稱為「活化石」,目前因環境變遷,樹種區域逐漸縮減,只分布在台東達仁、台北坪林、宜蘭礁溪等地,全台還不到1,000株。
我們較少聽到保育類植物,其中台灣油杉 (Formosana Hayata)是我國11種法定珍貴稀有植物之一,列為保護的對象。多年前,頂新集團魏家為了綠化祖厝「成美堂」,花費1,440萬元購入72棵台灣油杉栽種,被彰化地檢署認定違反《文化資產保存法》,予以起訴。
近年來,學術界已經有效突破台灣油杉的栽培技術瓶頸,在野地不僅提高發芽率,還可大量繁殖苗木。
2019年,農委會公告廢止台灣油杉為珍貴稀有植物,開放民間已可合法栽植台灣油杉,學界認為因此可以增加植株量,增進域外保育,同時還能降低野外族群被盜採的壓力。
台灣油杉小檔案
名稱:台灣油杉 油杉屬
英名:Taiwan cow-tailfir
科別:松科
特徵:
1.樹幹皮:灰褐色,不規則裂縫,鱗片狀剝落。
2.葉:葉扁平,葉子邊緣反捲兩邊互生二縱列。
3.果實:毯果內有翅果,翅果為蛋形,長約一公分
環境:性喜涼爽潮濕之環境,生於海拔350-650公央的山區線上,呈不連續分佈。
用途:生態指標,庭植觀賞,幼株盆栽,葉和果枝供花材,材用於建築製版和造橋,枝葉有抗癌作用,根及材含精油,可治皮膚病。
台灣油杉為臺灣特有變種,常綠針葉大喬木。
樹幹通直,樹皮灰至暗褐色,常呈不規則開裂;幼枝條上有短柔毛或光滑。
葉線形,扁平,革質,硬,略向下反捲,中肋於上下兩面均隆起。
雌雄同株,雄花 2~4 枚生於枝條先端,黃褐色;雌花亦生長於小枝先端,單生。
毬果直立,圓柱狀長橢圓形,幼時為綠色,成熟時為褐色;果鱗圓卵形或菱形,邊緣有不規則淺鋸齒,外面有淺縱線;苞鱗小、篦形。種子卵形,有翅具光澤。
陽性樹種,喜暖濕氣候,對土壤適應性廣,在酸性紅或黃壤土中生長良好。種子繁殖或扦插繁殖。
可作為園藝庭園植物。生長速度緩慢,木材質地緻密,紋理漂亮,是良好的建築材料。《台北典藏植物園》
以細披針狀呈一平面排列,具蠟質感的油亮表面。
日治時期即已指定臺灣油杉為「天然紀念物」予以保護;1986年農委會依文資法公告為自然保留區;1987年指定臺灣油杉為珍貴稀有植物之一,近年來因為棲地保護良好、育苗技術的進步,有益於其存續,故在 2019 年解除指定。
臺灣油杉屬陽性樹種,不耐陰冷,雌雄同株,三月開花,十月成熟,毬果直立。
台灣油杉的毬果,十分漂亮可愛。(照片取自yahoo圖庫)
想看到這種珍貴樹種,可前往台北植物園,在荷花池平台旁就有一棵台灣油杉。
拍攝日期:2024.05.10